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新闻

走进中国教育产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,一文读懂“产学研”。

2024-09-12 10:06:27 来源: 浏览:545

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、战略性支撑,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动力。我们要快速推动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三位一体化发展,整合创新资源,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。在二十届三种全会上提出,“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”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”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”“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”。他们将有力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,最大程度地激发创新活力。

中国教育产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,作为以培养中国式现代化拔尖创新型人才、标准化适用型人才、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目标;以人才培育、人才塑造、人才评审为运营职能,基础教育、高等教育、职业教育、继续教育四大板块为依托,汇聚国内外近千名院士及万名博士组成专家智库团,旨在引领全国各省市区126名省代表(34名省代表委员长、92名省代表委员)、1134名市代表同志协同开展产学研一体化运营,充分发挥优势生产力的重组与优势力量的有机结合,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,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平台,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。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、人才是第一资源、创新是第一动力进行统一部署,积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,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。

什么是产学研

产学研作为现代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转型的关键力量。在我国“产学研”最早在1993年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》中被正式提出。那什么是产学研?

产学研是指企业、高校、科研机构相结合,是科研、教育、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,是技术创新上、中、下游的对接与耦合。产学研即产业、学校、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,发挥各自优势,形成强大的研究、开发、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。

目前常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哪些。

第一种技术成果转让模式。它是指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通过签订正式的技术转让合同,将其拥有的新技术、产品、工艺等专利、专利申请权及实施许可权等科技成果有偿转让给企业,从而帮助企业将这些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并实现产业化。

第二种技术开发模式。技术开发模式主要分为两种。一种是合作开发,企业投入资金与人力,高校或科研机构提供人力和设备,共同参与项目的研发;另一种是委托开发,也是当前主流的产学研结合模式。企业以项目的形式将所需要的技术委托给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研发。

第三种人才培养模式。它旨在通过高校、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,共同培养人才。如在学校专门设立企业定制的专业班级、学生实习基地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。

第四种共建实体模式。它指的是企业、高校、科研机构或政府机构共同组建股份制公司、研发中心、中试基地实体,形成相对独立运营单位或法人。这种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模式通常是产学研之间最成熟的合作方式。

第五种校企联盟模式。它是当前形势下产学研合作较为有效的有效组织形式。校企联盟的合作形式多种多样。它可以是一个高校院所的单个学科(领域)或团队与一个或一批企业结对实施科技服务;也可以是多个高校院所的一批相关学科(领域)或团队集成服务于一个企业或一批企业,形成产学研合作的大联盟;还可以是省外乃至海外的高校、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合作联盟等等。

第六种战略联盟模式。战略联盟模式一般是基于企业、高校及科研机构各自的战略目标和意图,通过股权或契约形式建立的长期、稳固的合作关系。

第七种科技资源共享模式。它通常旨在解决企业科技资源不足的问题。旨在通过与拥有丰富科技资源的高校、科研机构合作,共享其科技文献、仪器设备等资源。同时高校、科研机构也可以利用企业的实际生产设施作为中试或实习基地。

第八种公共服务平台模式。它主要是高校、科研机构利用其学科、专业优势,建立面向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,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共性技术服务。同时政府也可通过线上资源对接,为产学研各方提供有效的技术供需信息,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。

第九种技术交流模式。它通过专家会诊、现场解难、技术交流、成果对接等多种形式,促进研究机构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交流活动。如举办专家研讨会、技术沙龙等活动。

第十种科技园区模式。它主要以大学科技园为主要形式,通常由高校发起,联合多家企业和政府参与,专注于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与成果转化。


(责任编辑:)

Copyright © 2009-2025 中产协官网 All Rights Reserved.

京ICP备2024064707号-1